查看原文
其他

黄蒙拉丨接近帕格尼尼时代的全部细节丨必须凌驾于技术之上才能真正忘记它丨黄蒙拉的音乐奇幻历程

2016-06-16 李乃清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89adxpbc&width=500&height=375&auto=0
黄蒙拉小提琴《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

   黄蒙拉,1980年1月8日出生于上海,小提琴家。2002年,黄蒙拉荣获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同时获得了这届比赛中的“帕格尼尼随想曲演奏奖”和“纪念马里奥罗明内里奖”,被誉为“东方的帕格尼尼”。


   黄蒙拉出生于上海,先后跟随张欣、俞丽拿教授、乔治.帕克教授 (Gyorgy Pauk) 以及托马斯. 布兰蒂斯教授 (Thoma Brandis ) 学习小提琴,并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和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黄蒙拉技巧精湛、心理表现稳定、情感处理细腻,其演奏彰显出一丝不苟的严谨,并融汇了丰富的个性元素。著名的英国《留声机》杂志称赞“他的才华正快速的为世人所知”。黄蒙拉现任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副教授。黄蒙拉使用的小提琴是马吉尼小提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15517no1&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访客陈蕾:黄蒙拉的音乐奇幻历程》

   “他曾是班上成绩倒数的学生,却有幸成为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的高足。他曾被认为是没有乐感的“拉琴机器”,却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上一夜成名。他让小提琴具有了梦幻般的色彩、绽放了一种新的生命。他到底是谁?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令他横空出世,凤凰涅槃?”


黄蒙拉丨接近帕格尼尼时代的全部细节


   “意大利人做什么都很high,他们给的评语当然热情。‘东方的帕格尼尼’、‘意大利的惊呼’,反正就是些好话,但你不能完全当真。”

   黄蒙拉已过而立之年,回忆11年前的夺魁经历,他调侃中不乏自省。那年他22岁,摘取“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时,这一桂冠已空缺多年。

   众所周知,帕格尼尼是小提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手掌可横跨3个8度4条弦线,其惊人琴艺被人说成“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换来的一身好本领”。而他的《24首随想曲》则是公认的巅峰之作,小提琴最复杂艰深的技巧尽在其中,面世以来便成为众多专业演奏家的最大挑战。当年黄蒙拉勇夺金奖时,也拿下了“随想曲最佳演奏奖”。


   眼前的黄蒙拉,运弓稳健,控制力极佳,修长手指在琴弦上疾速流动;他谈吐沉稳,低调而不张扬;他强调读谱,理性解剖音乐。“南方人比较细腻,还爱钻牛角尖,想把这事搞清楚,明明音乐是抽象的,我一定要把它弄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写,一定要有个内容在那里。”

   面对帕格尼尼以炫技见长的“惊世魔典”,黄蒙拉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遵循原谱大部分的反复记号,追随帕格尼尼原来的弓法(虽然当代已有更简化的弓法来演奏)。“其实还原帕格尼尼的弓法,录音里可能根本听不出区别,但我想尽量接近帕格尼尼时代的全部细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896gq5v3&width=500&height=375&auto=0
黄蒙拉、薛颖佳合作《辛德勒名单》

小提琴与青春

   小提琴之路最初并非源于兴趣。他生于上海,父母当年都是知青,回城后母亲户口落在郊县,父亲认为,“学点本事,好把户口调回市区。从长远考虑,到二三十岁时,赚够钱后大家开始建设高层建筑,那就是文化。”

   为什么是小提琴?“这就是个谜!当时爸爸的朋友认识一个小提琴老师,然后就拉小提琴了,其实我家里人都是医生。”

   4岁的黄蒙拉从“弹棉花”起步,在“咕唧咕唧”声中成长。当年,不懂五线谱的黄爸爸为他抄下琴谱,可是“这玩具太难玩”,儿子偷懒时,育子心切的他也用钢尺打。“当时不觉得,现在想想童年也蛮悲惨的,站在凳子上,‘画地为牢’,不练上两小时不准下来。”


俞丽拿与黄蒙拉演绎《梁祝》

   刚开始,每天就练两三小时,“等到了俞丽拿老师班上,每天要花七八个小时练琴。她的耳朵非常好,能听出你一个星期练了多少、有没有用心。”

   在音乐附小时,黄蒙拉还是“差生”,常被认作“没一点乐感、不会拉琴的机器”,从小学6年级起,他师从俞丽拿,进行音阶等基础训练。

   从附小到大学,黄蒙拉基本上在学校和家方圆3公里间“混混沌沌”地晃荡,直到18岁那年,青春与小提琴碰撞出强大的化学反应。第一次去欧洲,他仰头“看到了真正的蓝天白云,心里有个声音:原来古典音乐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十几年学的东西,突然找到了一个家。”

   有一天,父子俩去俞老师家玩,无意中试了一把琴。回家路上,黄蒙拉沉醉于方才试拉的感觉,可是价钱……九千多美金!父亲打破了沉默:“你确实喜欢那把琴吗?喜欢,我们就买下来,你以后要好好地拉!”


3天练完一首新曲的夺冠之路

   2002年,带上那把昂贵的小提琴,揣上前一年从日本仙台国际音乐比赛上挣来的25000美金,黄蒙拉自费去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前奏并不欢欣,住在拥挤的青旅,心爱的小提琴只能搁在桌上。琴房限量供应,他只能一次次去争取。

   “比赛有3轮,淘汰制。第一轮是纯古典,第二轮需要一个现代作品,我选择了中国乐曲《苗岭的早晨》——漏看了章程要求:作品不能有钢琴伴奏。后来只好当场求助,临时找到一批谱子,从没拉过,作曲家是谁都不知道,挑了首看起来简单的就去练,趁人家还在比,练了3天就上台了。”过硬的技术让他顺利“杀”入6人决赛,第二次出场演完帕格尼尼协奏曲后,全场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英国著名的《留声机》杂志称赞,“他的才华正快速地为世人所知”。

   2005年,黄蒙拉在上海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成为这所学府的年轻教师,第二年,他远赴英国伦敦深造,师从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吉奥吉•帕克

   签约环球唱片公司后,黄蒙拉先后发行了《小提琴炫技经典》、《非常小提琴》、《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3张唱片,至今已与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德国国家交响乐团、日本爱乐乐团等名团合作。除了巡回演出,他每年会在德国住一段时间,“我住在离汉堡很近的小镇Lübeck,那边非常安静。我希望时不时离开上海这种喧闹的大城市,到几乎没人的地方去练琴。


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人物周刊:大家公认帕格尼尼是炫技大师,你怎么理解这个“炫”?

   黄蒙拉:听我这张唱片,你会发现炫技的成分很少,我尽量避免为炫技而炫技。尽管帕格尼尼被大家公认为炫技大师,但我们这个时代,故意去炫的精神已经很少了。古典艺术很保守,最高的目标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我们不希望有很多艺术之外的元素,尽量减少那些东西,否则内行会听出里面有假的成分。我们不会为了个性而个性,基本上没人这样做。

   人物周刊:会拉24首,技术上基本过关了。对你而言,何时忘记技术这个问题?

   黄蒙拉:必须凌驾于技术之上才能真正忘记它,好比说,你把小提琴变成了身上的某个器官。小提琴的演奏毕竟很困难,任何不慎都会造成不想出现的效果,所以,尽管我可以演奏任何一首技术上最难的乐曲,但我不能说,看得到的未来我能忘记技巧,而且我觉得没必要忘记它。在舞台上一个演奏者不能完全陶醉于自己的音乐,或是受到音乐的迷惑,自己也变成欣赏者而不是演奏者。必须很小心,如履薄冰。


往期王健

  1. 王健丨谈巴赫大提琴组曲丨它们成为我灵魂的避难所丨中国表演者已与西方最伟大的名字并列

  2. 重要经验丨大提琴家王健谈父亲如何教他拉琴丨什么才是高深的音乐丨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丨艺术是帮助我们理解感性的手段。

  3. 大提琴家王健丨比音乐容易赚钱的行当多了,但学习音乐会让你理解别人心里的美好丨我不会记住他出了错在哪里,我会记住他是如何打动了我。


   人物周刊:王健说“人类最伟大的禀赋是感性”,但你认为“音乐越理性越高贵”

   黄蒙拉:这是很久前说的。现在重新审视,我当时的说法其实是错的,不能说越理性越高贵,应该是力求掌握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点。每个人对那个平衡点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感性多一点,有的人理性多一点,这个平衡点可能就产生于每个人对音乐的掌控。我们演奏家不但是欣赏者,还是创造者。作为欣赏者,你可以感性占很大部分,甚至不需理性也可以享受,但作为演奏者,如果没有理性,你在台上的表现会失控。

   有些人在感性层面进入太深,会被音乐带着走,演奏状态有时可能出现纰漏。这个点确实很难抓。对演奏者来说,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点相当关键,所以会产生高贵或者说修养。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自己的演奏最突出的特质是什么?

   黄蒙拉: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质。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有故意这么做的倾向,故意把这种特质放大。你会去copy自己,这样会慢慢偏离艺术。

   (实习生王杨卡佳对此文亦有贡献)



欢迎关注我们的新公众号

听课

热爱音乐岂能不加强人文素养

古典音乐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往期节目:卡蒂雅拉赫玛尼诺夫《悲歌》李帕蒂阿什肯纳齐朱晓玫西蒙·拉特夸斯托夫海菲兹巴赫养成记(上)曹秀美富特温格勒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古尔德专题】【王西麟专题】【邓泰山专题】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男高音范竞马的中国雅歌丨荷兰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中文钢琴演奏及作品研究书目大全丨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钢琴家陈必先丨鲁宾斯坦九十岁访谈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1985年肖邦头奖得主布宁丨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丨资深表情帝郑京和也有“中国梦”丨舒曼《女人的爱情与生命》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乐评人郑延益的《春风风人》丨海菲兹了不起的几个原因丨巴伦博伊姆和学生郎朗丨巴伦博伊姆大师课丨郎朗钢琴大师课丨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谈艺录丨钢琴家鲍蕙荞访谈丨纪念马勒丨马勒的爱情宣言丨柔板要表达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情“虎爸”傅雷如何与傅聪一起成长丨很难找到这样的父亲了丨“爸爸打得我真痛,但播的种子在我心中扎得真深”不忘初心的吕思清丨阿格里奇75岁生日快乐丨郎朗走进高考丨追忆用小提琴歌唱的西盖蒂丨纪念阿劳丨欧洲杯来了丨但昭义采访获奖后的张昊辰丨学音乐的为什么要学文化课?什么是“学够”呢?什么是“最好”呢?答案是“永远没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